一、簡介
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種動植物油粕飼料產品中產量最大,用途最廣的一種。作為一種高蛋白質,豆粕是制作牲畜與家禽飼料的主要原料。
豆粕內含的多種氨基酸適合于家禽和豬對營養的需求。實驗表明,在不需額外加入動物性蛋白的情況下,僅豆粕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家禽和豬的營養,從而促進牲畜的營養吸收。在家禽和生豬飼養中,豆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只有當棉籽粕和花生粕的單位蛋白成本遠低于豆粕時才會被考慮到使用。事實上,豆粕已經成為其它蛋白源比較的基準品。
在奶牛的飼養過程中,味道鮮美、易于消化的豆粕能夠提高出奶量。在肉用牛的飼養中,豆粕也是最重要的油籽粕之一。豆粕還被用于制成寵物食品。玉米、豆粕的簡單混合食物與使用高動物蛋白制成的食品具有相同的價值。豆粕也被廣泛地應用于水產養殖業中。豆粕中含有的多種氨基酸能夠充分滿足魚類對氨基酸的特殊需要。
豆粕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兩種。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產品為一浸豆粕;而先以壓榨取油,再經過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產品為二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產工藝較為先進,蛋白質含量高,是國內目前現貨市場上流通的主要品種。另外,根據烘烤過程中是否摻雜進大豆種皮,豆粕還可分為帶皮豆粕和去皮豆粕,兩者主要區別是蛋白質含量不同,去皮豆粕的蛋白質含量比帶皮豆粕稍高。
二、豆粕的物理性質
1) 顏色:淺黃色至淺褐色,顏色過深表示加熱過度,太淺則表示加熱不足。整批豆粕色澤應基本一致。
2) 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沒有酸敗、霉敗、焦化等異味,也沒有生豆腥味。
3) 質地:均勻,流動性好,呈不規則碎片狀、粉狀或粒狀,不含過量雜質。
三、豆粕的化學成分和營養特點
豆粕中含蛋白質43%左右,賴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蘿卜素較少,僅0.2~0.4mg/Kg,流胺素、核黃素各3~6mg/Kg,煙酸15~30mg/Kg,膽堿2200~2800mg/Kg。豆粕中較缺乏蛋氨酸,粗纖維主要來自豆皮,無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淀粉含量低,礦物質含量低,鈣少磷多,維生素A、B、B2較少。
豆粕的營養特點:
1) 能值:代謝能值較高,豬消化能為12.97 -13.39MJ/kg,禽代謝能為10.04-10.46 MJ/kg。
2) 粗蛋白和氨基酸:粗蛋白含量在44%左右,豆粕氨基酸比例是餅粕類飼料原料中最好的,賴氨酸含量達2.5%-2.8%,但蛋氨酸含量偏低,因此玉米—豆粕型飼糧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往往為蛋氨酸。
3) 碳水化合物:含有較多棉三糖和水蘇四糖,很難被單胃動物消化。
4) 抗營養因子:主要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此外還有植物血凝素、非淀粉多糖等,抑制蛋白質等養分的消化,從而影響動物生產性能。
四、豆粕的生產和檢驗標準
1) 生產:
浸提法是生產豆粕的主要方法。豆粕的質量差異與其蛋白質的含量密切相關。因此,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對溫度的控制極為重要:溫度過高會影響到蛋白質含量,從而直接關系到豆粕的質量和使用;溫度過低會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而水份含量高則會影響儲存期內豆粕的質量。此外,用溶劑浸出法提取豆油時,因溶劑的關系,也會影響到豆粕的蛋白質含量。
2) 檢驗標準:
感官性狀:淺黃色不規則碎片狀,色澤一致,新鮮,有豆粕的特殊香味。無發酵、霉變、結塊、蟲蛀及異味異臭。不許摻入大豆粕以外的物質,若加入抗氧化劑、防霉劑等添加物時應做相應說明。
豆粕的檢驗標準
|
指標分類
|
指標名稱
|
數 值
|
質量指標
|
水分
|
≤13.0%(南方)
|
≤13.5%(北方)
|
粗蛋白質
|
≥43.0%
|
粗纖維
|
≤5.0%
|
粗灰分
|
≤6.0%
|
蛋氨酸
|
≥0.6%
|
賴氨酸
|
≥2.5%
|
脲酶活性
|
0.05N㎎/分鐘.克—0.3N㎎/分鐘.克
|
蛋白質溶解度
|
70%—85%
|
衛生指標
|
DDT(㎎/㎏)
|
≤0.02
|
由于國外大豆是機械化規模生產,品質要比農戶分散種植的國產大豆穩定均一,同時國外油脂加工企業規模大,技術設備、加工工藝先進,加工出來的豆粕蛋白含量高(44%-48%),且質量穩定。但進口豆粕從加工出廠經過運輸、到港、包裝等多道環節,最后到國內廠家使用,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導致新鮮度不夠,但無論從感官性狀還是從化學指標上,區分進口豆粕和國產豆粕都缺少明確的依據。
五、豆粕的鑒定法
1) 外觀檢測法:優質純豆粕呈不規則碎片或粉狀,淡黃褐色至淡褐色,色澤一致,偶有少量結塊,具有烤豆香味,不應有腐敗、霉壞或焦化味、生豆腐味及豆腥味。絕大多數摻雜物都有顆粒細、比重大、價格廉的共同特點,豆粕中如有摻假物,包裝體積通常會變小,而重量會增加。
2) 容重檢測法:正常純大豆粕容重為594~610g/L,若樣品容重超出較多,則說明摻假。
3) 水浸法:取樣品少量,加適量水,攪拌,靜置數分鐘,泥土使水變渾濁,砂石、其它礦物質則沉水底,麩皮漂浮于水面。
4) 碘鑒別法:取少許豆粕放在干凈白瓷盤中,鋪薄鋪平,滴幾滴碘酊,1分鐘后若其中有物質變為藍黑色,說明可能摻有玉米、麩皮(含小麥粉)、稻殼(含米粉)等淀粉類物質。
5)生熟豆粕檢查法:脲酶用以鑒定豆粕加熱程度,由于無負值,對加熱過度豆粕意義不大;KOH溶解度可區別加熱過度嚴重程度,也可鑒別加熱不足豆粕,但不夠靈敏,因此兩者均需測定。酶活性過高說明太生,飼喂后易引起腹瀉癥狀;酶活性過低說明加熱過度,某些營養物質特別是氨基酸受到破壞,并產生有害物質。
a. 脲酶活性定性測定方法:0.2g豆粕 + 0.02g尿素 + 2-3滴酚紅 + 20ml水于比色管內,蓋好塞子搖勻,室溫(20-30℃)放置幾分鐘,觀察顏色變化。感觀判斷:色澤淺,取少許放在口內,有生豆的味道(偏生)。
b. KOH溶解度測定方法:將樣品粉碎過60目篩,取1.5g樣品(精確到0.0001g),加50.00ml 0.2%KOH溶液,電磁攪拌20分鐘,離心沉淀后取上清液10.00ml測定粗蛋白CP1。計算:PS% = CP1 / CP × 100 ,正常范圍為70% - 85%。
c. 注意事項:陳化黃豆生產豆粕:外觀色澤暗,無香味,KOH溶解度低;巴西轉基因黃豆生產豆粕:色澤偏紅,不要誤認為過熱,應注意偏生問題;過熱與有效賴氨酸:KOH溶解度在65%左右時,有效賴氨酸仍達96%以上,影響較小,因此生產乳豬料時偏熟豆粕較偏生好。
|